1958年8月底,叶飞将军带着深深的焦虑,向北京发出了电报。电报的内容大致是自责福州军区未能做好保密工作,导致炮击金门的军事机密提前泄露。美军得知我军作战计划后,主动避免了战斗,他们在金门岛的顾问也做了回避。在炮击行动中,美军顾问的伤亡人数有限,仅有两名阵亡,其他大多数人都藏身于工事中。叶飞深感内疚和愧疚。没多久,叶飞收到了总参作战部长王尚荣的电话,王尚荣在电话中安慰他,表示消息走漏并非福州军区的责任,而是一次有意安排的事情。叶飞一时愣住了。长期以来,军中最重视的就是保密工作,哪能在作战尚未开始时就把机密透露出去?
一、准备开战
1958年7月,福建沿海正面临着台风的威胁。时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的叶飞,正在一线带领部队协助群众抢收农作物。这时,他突然接到紧急通知,要求他赶回福州军区作战室接收来自总参的保密电话。听到“作战室”三个字,叶飞感到事态非常严重。若是普通政府部门的通知,不会通过军区的作战室,显然是与军事相关的重要决策。此时,叶飞已经卸任福州军区司令员职务,中央安排韩先楚接替他,叶飞的职责转为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兼军区政委,按他说法,他的主要精力已经投入到社会经济建设中,没想到又会被召回处理军事事务。
展开剩余75%他匆匆赶到福州军区作战室,接到了总参作战部长王尚荣的电话。王尚荣告知叶飞,中央已决定炮击金门,并要求叶飞亲自指挥这次行动。叶飞听后十分震惊,虽然韩先楚已经是新任司令员,按理说政委不应该代替指挥,但王尚荣解释这是中央北戴河会议的决定,并得到了军委的一致认可。叶飞最终接受了这一任务。
开战并非立即就能展开。炮兵、空军和海军等部队都需要进入福建,而此时福建沿海刚遭遇台风袭击,暴雨连续下了十九天,造成了43座桥梁损毁,公路铁路严重受阻,特别是重炮部队,根本无法迅速调动。叶飞决定向中央请示推迟炮击时间。王尚荣很快回复,中央同意将炮击时间推迟一个月。这个月的时间,主要是进行三项准备工作:炮兵进入厦门、空军进驻福建、海军进入福建海域。
二、消息走漏
1958年8月21日,叶飞前往北戴河向毛泽东汇报前线准备工作。在这次汇报会上,叶飞充满信心,详细阐述了炮兵的部署、作战计划以及可能的应对措施。毛泽东、彭德怀和林彪等人都在场,并且专注地听取叶飞的汇报。作战地图铺在桌面上,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都弯腰俯视,认真听取分析,这种实地讲解方式充分体现了对战术细节的关注。
汇报结束后,毛泽东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用这么多炮打,会不会把美国人打死?”当时,美国与蒋介石集团签订了“共同防卫条约”,美军在金门岛上有不少顾问。叶飞回答说:“打得到的。”毛泽东沉思片刻,再次询问:“能不能避免打到美国人?”叶飞一时间有些困惑,炮弹自然无法精准选择目标,他只得坦诚回答:“无法避免。”
毛泽东没有多言,宣布暂时休会。会议后,林彪理解毛泽东的顾虑,写了一张纸条,建议是否通过外交渠道向美国透露一些信息。王炳南,时任中国驻波兰大使,便成为了可能的传递者。王炳南在外交上有深厚背景,也曾为中美之间搭建过沟通桥梁。林彪的提议意在避免与美军直接冲突,从而控制战事规模。毛泽东显然也担心冲突升级,但叶飞并未立即理解这种微妙的外交策略。最终,毛泽东亲自决定继续按照既定作战方案进行。
三、前所未有的难题
1958年8月23日,炮击金门开始,震动了世界。尽管蒋军深知我们的炮火无情,但美军顾问却似乎“侥幸逃过”。根据战后的报告,金门岛上的美军顾问只有两人阵亡,这与实际情况不符。美军的顾问本该有较大伤亡,但通过事后查证,这两名顾问的死亡被美方隐瞒。显然,炮击计划被泄露了。叶飞很快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作为总指挥,消息泄露的责任自然落在他头上。虽然他没有时间去追查具体原因,但心中的疑虑与不安不断加剧。
四、真相大白
经过数天的炮击,金门岛上的蒋军已经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蒋军的补给困难,美军舰队协助护航的蒋军船只也受到我军炮火的威胁。叶飞深知,若攻击美军舰只,可能会引发更大冲突,于是向北京请示是否继续行动。北京回应指示:“照打不误。”但更为复杂的是,美蒋舰只相互混杂在一起,叶飞不得不请示是否区分打击。最终,北京明确指出:只打蒋舰,不打美舰。这一命令让叶飞十分困惑,如何能仅打蒋舰而避开美舰?
随着战斗的进行,局势逐渐明朗。原来,毛泽东早就通过外交渠道向美方做了警告,以防止事态升级。事实上,毛泽东的远见和谋略使得战事避免了与美军的直接对抗,也避免了不必要的军事冲突。
此后的几十年里,金门炮战的真相逐渐揭开。许多人意识到,毛泽东的战略不仅巧妙,还充满智慧,能够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驾驭战斗的走向,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配资流程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