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砂与胭脂之外,东方传统色彩谱系中还隐藏着一抹来自深海的暖红——珊瑚红。它不事张扬,却自带生命温度;它非正红,却曾在宫廷礼制与佛教七宝中占据一席之地。从帝王冠冕到文人案头,从佛前供器到闺中饰物,这抹介于橙与红之间的色彩,既见证了中国古代的物质文明,也承载了色彩文化的精神隐喻。
今天,让我们从色彩的维度,重新解读红珊瑚,探寻这抹“红”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展开剩余89%珊瑚般鲜艳的橙红色。珊瑚是一种产自海底的有机宝石,是来自于一种叫“珊瑚虫”的动物。珊瑚虫自白色幼虫阶段便附着生长在先辈珊瑚的石灰质遗骨堆上,由于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吸收海水中的氧化铁而形成了红色。
古时常将红色珊瑚研成粉末作为颜料使用。《画学浅说》中载:“唐画中有一种红色,历久不变,鲜如朝日,此珊瑚屑也。宣和内衬印色亦多用之。”另外还将珊瑚作为装饰品所使用,颜色越红越贵重。
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色彩研究所,在“东方传统色彩计划”中采集到漆色色卡中的珊瑚红的RGB色值为213,62,61。
为持续深化与创新传统色彩研究,自2024年起,在茅台集团支持下,国内有关机构、学者共同参与“东方传统色彩计划”,旨在搭建深入挖掘传统色彩文化精髓的研究平台。
宋人曹勋在《浣溪沙》中所写:“珊瑚秀色满彤墀”,红珊瑚的艳丽身影遍布宫廷的每一个角落。红珊瑚在中国的宫廷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中国古代的红珊瑚大多依赖进口,明代郑和下西洋时,也曾带回大量珊瑚树,成为宫廷珍宝,自此进入红珊瑚的巅峰时代。
明代宫廷对红珊瑚极为珍视,许多外国使节进贡时也会携带珊瑚。在明代画家仇英的《职贡图卷》中,就有三佛齐(今印度尼西亚)使团进贡红珊瑚的场景。
明 仇英 职贡图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宫廷对红珊瑚的使用更加系统化,不仅用于装饰,还成为身份等级的象征。
帽顶制度:清代官员的帽顶材质严格区分品级,其中红珊瑚帽顶位列第二,仅次于红宝石,仅限一品大员、公爵、侯爵等佩戴。
朝珠:清代官员佩戴的朝珠,材质因场合不同而异。皇帝在祭日时佩戴珊瑚朝珠,象征太阳的光辉。
如意:清代宫廷流行以珊瑚制作如意,寓意吉祥如意,常作为赏赐之物。
清 铜镀金盆红珊瑚盆景 故宫博物院藏
清 掐丝珐琅桃蝠山子盆红珊瑚盆景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红珊瑚云蝠灵芝纹如意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珊瑚嵌珠镯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红珊瑚十八子手串 故宫博物院藏
珊瑚在佛教中既是物质珍宝,也是精神符号,其“七宝”身份串联起信仰、艺术与日常生活,成为佛教中国化的典型载体。
在佛教经典《法华经》《无量寿经》中,珊瑚与金、银、琉璃等同列佛教七宝,象征净土世界的庄严。
在佛教中,七宝常用于装饰佛塔、舍利函,甚至作为舍利的替代品。例如:辽代七宝塔,镶嵌珊瑚、玛瑙等宝石,是目前唯一存世的七宝塔实物。
辽 七宝塔及局部 朝阳市北塔博物馆藏
法器上的珊瑚不仅象征富贵,更代表佛法的庄严与神圣。
清顺治 金嵌松石珊瑚坛城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佛教念珠,表达虔诚。
清 珊瑚念珠 故宫博物院藏
雍正皇帝曾特别批示:“珊瑚陈设须置楠木几上,西窗日照时观赏最佳”,说明色彩受光源影响较大,按照现代色彩科学的解释,西窗日照时呈现出暖光,使珊瑚红看起来更加饱和,更鲜明。
珊瑚红与黄金搭配,形成“赤金”经典配色。
清 金结珠珊瑚豆手链 故宫博物院藏
珊瑚红与绿色搭配,强烈的对比,带给人较大的视觉冲击力。
清 珊瑚蝠桃纹带翠玉盖扁鼻烟壶 故宫博物院藏
珊瑚红与黑色搭配,使红色更加鲜明耀眼。
清 珊瑚狮子 故宫博物院藏
珊瑚红与金色的组合,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可以呈现出一种热烈、优雅又带有轻奢感的氛围。相比传统的正红,珊瑚红更为柔和、亲近,兼具温暖与活力;金色则象征着精致与尊贵,两者结合既有时尚感,又不会过于张扬。
珊瑚红与绿色的现代室内搭配,是一种非常活泼又具有自然气息的组合,关键在于掌握色彩平衡与材质层次,让两种鲜明色彩既能相互呼应,又不冲突。
珊瑚红和黑色的搭配,在现代室内里属于强烈对比的一类组合。它既可以走摩登酷感路线,也可以营造优雅轻奢氛围。
文图转自:微信公众号“色无界”
发布于:贵州省股票配资流程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