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浩辉,80后
香港仅存不到十位
还在手工吹制霓虹灯的艺术家之一。
他将霓虹灯从传统招牌的应用,
拓展成为具有观赏性的艺术媒介。
电影《重庆森林》剧照
香港街头现存的霓虹灯招牌
霓虹灯招牌作为香港的特色标志,
贡献了《春光乍泄》《堕落天使》《重庆森林》
展开剩余94%等老电影中数不胜数的经典画面,
却在过去十几年间迅速减少。
刘浩辉在他的工作室
2022年,刘浩辉创作出大型的《龙凤》霓虹灯作品,
并因此在这夕阳行业中崭露头角。
他把东方元素和更现代的创作理念,
融入到传统霓虹灯制作中,
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年轻人与艺术家们
来与他交流学习霓虹灯的手工吹制技术。
一条在刘浩辉位于香港的工作室里与他见面,
和他聊了聊对于霓虹灯制作
这门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以下是他的自述:
编辑:俞书涵
责编:鲁雨涵
刘浩辉在工作室
最开始,我玩霓虹灯只是出于兴趣,并没有想过把它当作职业来做,只是觉得它的光很美、很独特。因为我自己是设计师,就尝试把一些设计理念和艺术方向融入霓虹灯,把它从单纯的招牌转变为观赏性的媒介。
作品《龙凤》
很多人因为《龙凤》这个作品认识到我,很多人喜欢这件作品,这种传统神兽、具有东方色彩的角色,我感到非常满足。
这个作品的故事对我来说也是很幸运的。在2021年,我工作室刚开业的时候就把视觉设计图画出来了,但是当时我觉得自己的技术还没有成熟到可以真正完成它。到了2022年,有一家画廊看到我画的一些草图和概念图,就问我有没有可能把它做出来。
我花了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完成这个作品,这个经历对我来说非常深刻。我不知道哪来的勇气,去做这样一个对当时的我来说是非常大型的一个作品。
不同颜色的玻璃管
我特意为这个作品买了很多新的颜色管,这些管子和我之前用的不同,需要更高的火温,物理特性也不同,粘度也不一样。我花了很长时间去试验颜色管、不同的烧管方法和连接方法。最后,用了三个星期完成龙的部分,又用了一个星期完成下面凤凰的部分。
刘浩辉与弟弟和父亲安装霓虹灯作品
当时,我弟弟刚好在找新的工作,他每天陪我一起花很长时间。作品运送到画廊准备安装到墙上时,是我们和爸爸一起完成的。我爸爸是做室内工程的,也在整个霓虹灯创作旅程中给予我很多帮助,大大小小的支持,这对我来说都是很重要的瞬间。
刘浩辉与其作品合影
工作室的奶牛霓虹灯
其实我是一个比较跳动的人,所以我在题材方面是比较大胆的,会做一些很funky的东西。
香港的流行文化是很浓厚的,电影、音乐都会对我的作品有影响。我们是听广东歌长大的,工作室一进门就能看到的在跳舞的奶牛,这会让我想起我小时候,看到张国荣跳《莫妮卡》的MTV,我也会跟着他一起跳。
3D霓虹灯作品
还有一些3D的作品。比如用霓虹灯管做的3D折叠椅,非常具有香港特色,在路边大排档都可以看见。
3D系列作品,熨斗(左)与平底锅(右)
立体的霓虹作品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本身就是一个发光体,只靠玻璃和气体就能形成不同的形象。当它站立起来时,可以360度发光,把整个空间,比如天花板、地面、墙壁,都映照成它的颜色。
3D作品衣架(左),与创意作品:Switch手柄(右)
我家里也有一个很funky的霓虹灯装置,在天花板上。它是通过开关控制,可以转换橘色和蓝色两种颜色。橘色的部分是一些好像小孩子乱画的一些随机线条,蓝色的部分是一个圆的形状,这个概念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蓝色的部分是比较静的形态,橘色的部分就是比较动态,更活泼。当我觉得需要安静的时候我就开蓝色的灯光,我需要比较动一点,我就开橘色。所以是有意识地用不同的颜色来营造不同的氛围,也算是一个跟情绪有关的实验。
1:1的图纸与玻璃管
霓虹灯其实是工艺和科技的结合,制作霓虹灯的过程本身就像是一个实验,我们会接触到化学、物理,还有玻璃的手工艺。
最初的步骤是设计,有的时候客户会提供图案或者Logo,有时候可能只是一个概念,我会把它设计出来,做成与最后需要的成品1:1的比例。
图纸完成后,我们会设计灯管的各个部分:从哪里开始,在哪里放电极,还有电源的位置,以及安装部分的考虑,这些在设计阶段就要一并规划好。
第二个步骤是玻璃管。用火枪把玻璃管加热到大约1600摄氏度,进行弯曲成型,同时使用不同工具调整造型,烧弯完成后安装电极。
用机器将吹制好的灯管抽成真空状态(左)
随着不同气体的充入,灯管会显示相应的色彩(右)
第三步是充气。这个步骤是把灯管内部的杂质清除,把灯管抽成真空,确保干净后再充入惰性气体,然后封好玻璃,灯管就完成了。
最后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要放在户内还是户外,把灯管安装在不同的背板上面,比如木板、金属等。
刘浩辉在台湾向黄顺乐师傅学习制作的单极霓虹作品,
《山岳之眸》(左);《花之颂》(中);《生命之源》(右)
由飘雅活艺支持及孕育
我也去台湾学了单极霓虹的制作,传统霓虹灯是两极的,有头和尾;但是单极霓虹只有一个单极,它可以拧到玻璃雕塑里,使玻璃雕塑发光,达到一种特殊的发光效果。
国外有一些艺术家会用玻璃塑形,再结合发光技术,做出发光的雕塑。我觉得这是一种打破传统的方式,不再局限于一根管子的形态,而是能有更多造型的可能,可以做成任何形象。
单极霓虹作品细节
所以我也学习了这个技巧,希望把单极霓虹的可能性拓展得更远。在这次展出的三个作品里,有两个受到我老师的影响。他的创作贴近大自然,因为他的工作室被山脉环绕,所以他的作品题材很多来自大自然里的植物、小动物、昆虫。
其中一个作品是“眼睛”,它是我开始发展属于自己的创作方向。这个题材跟当下社会的现象有关。比如在互联网中,有很多碎片化的信息,不管是文字还是图片,让人很难判断这些信息是否可信。所以“眼睛看到的才是真实”,这是我想要探索的一个主题。
单极霓虹由于其独特的物理性质,与人体接触时会有特殊的反应
单极霓虹最特别的地方就是我们人体其实可以跟它互动,因为我们人体是带电的,所以我们碰到作品的时候会影响里面气体膨胀的状态。我碰到哪里,里面这个部分的光反应会更强,让我觉得这个作品真的好像是有生命一样。
霓虹灯制作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影响灯管的寿命和最终效果。
比如玻璃造型,如果技巧掌握不好,会出现瑕疵;如果灯管不够干净,使用寿命会受影响;安装不当可能导致电线短路或者灯管易碎。还有对玻璃特性是否了解,是否清楚不同玻璃对火的反应,对惰性气体的属性和颜色呈现的了解程度等等。
所以做霓虹灯需要对每个制作步骤都充分理解和掌握,才能把它的美感和功能完整全面地体现出来。但是对我来说,它并不是困难,而像是一条更远、更有趣的道路,可以去探索,发掘更多可能性。
工作室里的作品
我也听过一些老师傅说,霓虹灯长期以来主要停留在招牌的应用上,但其实它还有很多潜力,可以被重新发现和发挥。所以,对我来说,现在的霓虹灯是一种“未来的光”。
电影《辣手神探》剧照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能看到街上各种招牌林立,错综复杂,很有世界性的感觉。很少有一个地方会有那么多不同的招牌,同时展示出不同的形象、文字、图案和语言,这个画面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90年代香港的电影工业对我来说,也是一段非常深刻、重要的记忆。那时候很多知名导演都创作出了非常出色的作品,他们常常把香港街道作为背景,用霓虹灯制造独特的光影效果,拍出了很多经典又美丽的画面。世界各地的人通过这些电影,看到了香港街道的美景。
香港街头的当铺,蝙蝠叼金钱形状的霓虹灯招牌
霓虹灯里有很多不同文化的符号和图案,都很有特色。在香港,很多霓虹灯招牌上有非常丰富的东方特色的符号,比如经常能看到的蝙蝠叼钱币的霓虹灯,中国文化很多时候会用谐音来表达寓意,这些图案其实就是象征好运、福气和财富。
过去霓虹灯几乎是户外招牌的唯一媒介,但现在由于LED的普及,尤其是它相对较低的成本,市面上对于霓虹灯招牌的需求减少、压缩了它的生存空间。
然而,不只是我,很多我沟通过的客户,都认为它的光非常美丽、特别,相比LED有一种更吸引人的质感。霓虹灯和LED就好像是钻石和人造水晶的区别,可能随便一看是差不多的,但是仔细看的话你一定能看出区别的,霓虹灯的光更透,光晕也是不一样的,钻石相比于人造水晶是更漂亮的。
刘浩辉的霓虹灯作品
刘浩辉的工作坊
我也有开设工作坊,因为我觉得让更多人接触到霓虹灯也是一个很好的推广方法。我觉得自己这里好像一个平台,来的人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style,或者有自己想要做的东西,都可以从这里出发。
我在把玻璃做成不同形态的时候,自己会非常沉浸在那个过程之中,把时间和心血投入进去。就算有代替品出现,我觉得也是不可以轻易把老朋友忘掉的。
现在也还是有一些具有香港特色的霓虹灯点缀在兰桂坊下面的几条街,包括我和另外几位师傅一起做的广告牌。中环很多人走路速度都很快,大家生活节奏也都很快,所以会想要让他们看到一些比较有香港特色元素的东西。
在匆忙的现代生活里,也不要忘记去感受环境,不要忘记自己的节奏跟兴趣,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充满色彩的。
发布于:上海市股票配资流程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